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重慶制冷市場也迎來了飛速的發展。據了解,目前重慶從事制冷行業的商家大大小小有近200多家,當地配件市場2013年銷售十分火熱,工程市場建設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增速,生產市場也在緊鑼密鼓的加緊本土化進程,這種發展的良機在重慶制冷歷史上可謂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工程市場:高速發展的“成熟期”
“重慶的制冷工程市場就像2013年持續的高溫天氣一樣,熱得發燙。”當地工程商如此形容2013年重慶制冷工程市場。
制冷網了解到,從食品行業到醫療行業,從物流行業到化工行業,重慶制冷需求量都非常大,政府也積極鼓勵建設大型冷庫及大型冷鏈物流中心,這些利好因素都極大地推動了當地制冷工程市場的發展。
市場、政策齊給力
重慶冷庫建設前幾年發展速度較慢,近幾年隨著市場旺盛的需求,冷庫建設火熱發展,已經進入到高速發展期的成熟階段。重慶冷庫建設工程量大,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對重慶農業產業的支持,市場在擴容,另外政府也加大了農業補貼,利好因素加速了冷庫的建設。
重慶制冷協會副會長、制冷專家張云川教授也表示,重慶發展制冷產業空間巨大。他說,從目前重慶現有的設施來看,技術水平大多比較落后,主要設施都是上世紀建成,技術水平低,設備陳舊,經過多年使用后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特別是大部分冷庫都是用“氨”制冷,有的庫中存放有數十噸至上百噸的液氨,若發生事故,后果將非常嚴重。
當地政府為進一步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其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企業、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建設100噸以上的冷凍冷藏庫,每建設容量100噸補貼10萬元,對批發市場、超市新建1000噸以上的冷凍冷藏庫,每建設容量1000噸補貼50萬元等。
不少區縣也出臺了政策扶持制冷產業發展,冷庫建設在需求與政策雙方面的推動下,重慶制冷工程市場迎來了發展的良機。
大批冷庫破土動工
2013年7月18日,凱爾國際冷鏈物流產業園就對外宣稱,2014年3月將建成10萬噸冷庫。這也是重慶首座采用二氧化碳制劑的環保冷庫。而事實上,在距離該物流產業園的2公里范圍內,在建或已建的萬噸級冷庫就有兩三家。在兩路寸灘重慶保稅港區,已建、在建和規劃的冷鏈產業園就達50萬噸。
不僅如此,在重慶九龍坡區白市驛附近的西部農產品冷鏈中心,其冷庫容量就達40萬噸,其中2013年底就可投產10萬噸。重慶市肉類食品行業協會有這樣一組數據:2009年,重慶冷庫規模為17萬噸;2011年,該數據飆升至30萬噸。而到目前,包括建成的、規劃或在建的,全市冷庫規模將達到80萬—90萬噸。
冷庫工程特色鮮明
大批冷庫在興建,重慶制冷工程市場繁榮程度可見一斑,整體而言,繁榮的背后也呈現了幾個鮮明的特點。
“除了本土化以外,還有一個特點就工程質量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逐漸過渡,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趨勢,很多商家以前都是使用國產壓縮機,現在用進口壓縮機的工程商逐漸增多,品牌化明顯。”
“另外當地工程市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呈現兩極化。小型工程數量很大,他們分布在各個區縣和鄉鎮,甚至一些農村都開始建冷庫。大型冷庫工程量也不少,有的冷庫高達幾十萬噸。”王朝榮告訴記者,重慶制冷工程市場可謂全面開花,火熱的建設也必將推動當地制冷產業更上一個臺階。
制冷網解到,從重慶冷庫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來看,冷凍庫發展迅速,低溫庫比例有所增加,適合農戶建造使用的微型冷庫異軍突起,裝配式冷庫及以氟里昂為制冷劑的分散式制冷系統推廣力度正在加大,冷庫設計更加趨于優化,自動化控制程度逐步提高。
技術力量有待突破
一個市場要發展,最核心的要素還是技術。重慶制冷市場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技術雖然有了可喜的進步,但是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從整體而言,重慶本地對技術的吸收不是很快,與外地商家相比,技術實力不強,所有很多大型的冷庫都被外來商家奪得。”有工程商告訴記者,當地還有不少工程商都是使用銅排管,還有一些商家缺少冒險意識,基本上延續前幾年的經驗中規中矩的完成冷庫建設,取得的突破很少。
